Thursday, May 26, 2005

醫療收費要加 醫管局收入毋須加

話說森林裏有兩個蜂巢,分別由蜂后甲和蜂后乙掌管。蜂后甲很嚴厲,要求蜜蜂一周工作七天;蜂后乙很仁慈,只要求蜜蜂一周工作一天。結果連勤勞的蜜蜂,亦紛紛湧到巢乙居住。
巢乙蜜蜂愈住愈多,採到的蜜糖卻很有限,蜜蜂們都吃不飽。蜂后乙遂找蜂后甲商議:「不若余增蜜蜂工作至每周三天,汝則減彼巢工作至每周五天。兩巢差距拉近,當可吸引蜜蜂回彼巢也。」
但結果呢?卻遠出乎她們意料之外:巢乙的蜜蜂雖然工作增加了,卻仍較巢甲為少;但巢乙的蜜糖卻相對增加了,蜜蜂們不用再捱餓,結果是,有更多蜜蜂搬到巢乙去了。在醫療經濟學中有一種相近的現象,名叫「供應招致的需求」(supply induced demand)。
新增資源 應由誰來運用?
香港應採用那種醫療融資方式,來解決公營醫療的嚴重超支?這個問題每隔數年都會提上政府議程,但卻得總是不到任何結論;其實在這類討論背後,往往隱藏著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就是新增資源應由誰來運用?假如不首先回答這個問題,有關醫療融資的爭論往往就變成瞎子摸象,不同利益群體各說各話。
我的答案很簡單:要解決公私營醫療體系失衡,新增資源就不能集中到公立醫院去!原因並非公立醫院質素不足,剛好相反,是因為其質素太高!原因亦並非公立醫院資源效益必然偏低,因為醫管局確已採取嚴格專業程序,避免公共醫生和病人濫用服務,成效不容否定。
新增資源不應集中在公立醫院,理由只得一個,就是必然導致公營醫療體系進一步膨脹,形成新的「供應招致的需求」,造成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!公立醫院資源增加,服務改善,只會繼續將私家醫院的病人吸引過去,令供不應求的情況進一步惡化,然後又追逐新的資源...
提高收費 無助壓抑需求
公立醫院提高收費,甚至將收費與成本掛勾,無疑有助開拓新的財政資源,同時令病人對醫療成本有更深認識,甚至可望局部減少濫用情況。目前香港每年公共醫療開支高達270億,但收費只及總經營成本僅2.5%。若提高收費至收回成本10%,即病床每日收費約200多元,專科門診收近200元,剔除約50%無力付款的病人,每年仍可望增加10多億收入。
根據過往的討論,新增收入自然會繼續留給醫管局,用作改善服務,這彷彿是理所當然的事。然而,釐定醫療資助水平的是政府,換句話說,決定收費多少的亦是政府!政府增加醫療收費,新增收入除給醫管局留用外,可能方案尚包括:一,相應減少公帑對公共醫療的資助;二,將新增的收入,撥向醫管局以外的用途。
疏導分流 良性循環
雖然政府面對嚴重財赤,但採取削減醫療開支、將成本轉嫁市民的方案一,將大大加重普羅市民的醫療負擔,在現實上並不可行,在政治上更是形同自殺!當局卻大可考慮方案二,即一方面將醫療資助維持在270億水平,顯示對醫療服務的承擔;但另一方面,則同時提高醫療收費,將所得的額外資源,用作改善整體醫療制度,例如用作種子基金(seed money),推動其他形式的醫療儲蓄或保險制度。
只有把資源有秩序地帶離公營醫療體系,公立醫院的需求壓力,才能真正得到疏導;病人才能分流到私家醫院和社區醫護機構,並催生其他的醫療融資渠道;病人雖然多付醫療費用,但所得服務質素及選擇卻大幅提升。只有這樣,公營醫療體系才不會「破產」,醫療開支才不致「爆煲」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