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健康過渡」抑或「健康循環」?
在廿世紀五、六十年代,隨著傳染病逐步在發達國家受到控制,西方醫學界亦興起名為「健康過渡」(health transition)的理論。它和廣義的「現代化」理論不謀而合,認為傳染病和眾多落後地區問題一樣,只是發展初期的過渡性問題,只要經濟發展起來、生活質素改善,傳染病自然會受到控制,代之而起能威脅人類健康的,便只有癌症和心臟血管等慢性疾病。
人定勝天 物極必反
毫無疑問,「健康過渡」理論深深影響著人類對疾病的觀念、全球醫學研究的方向,以至公共衛生資源的分配。但在過去廿年,各地傳染病大有死灰復燃的趨勢,難免令人重新反省,人類社會的健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五、六十年代的現代化觀念,顯然高估了人類控制自然環境的能力,低估了生態循環和基因突變的複雜性。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,生態破壞、抗生素的濫用、病毒變種等因素,均與新病毒散播有密切關係。這不禁令人要問,當人類肆意耗用和損害地球資源之際,大自然會作出怎麼的回應?
芝加哥大學的歷史學者麥尼爾(W. McNeill)是最早提出疑問的人之一。他從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,重新審視人類與疾病的關係,在他看來,人類只是地球上眾多生物之一,彼此互相依存,互為影響,世世代代都是如此。
病毒追求生態平衡
早在《Plagues and Peoples》(1976)一書中,麥尼爾特別關注到經濟發展和病毒傳播的關係。例如當人類祖先大規模開發灌溉系統,亦是水中寄生蟲散播之時;當人類展開遠程貿易,亦將疫症帶到全球不同角落;都市化大大增加人口密度,亦助長呼吸疾病和性病的擴散。
麥尼爾指出,若從病毒求生的角度出發,它們也希望和人類「和平共存」,因為大規模滅殺人類,它們同樣失去可供依附的載體。因此,假如人類生活模式沒有出現突變,病毒也不會突然肆虐或沉寂,彼此往往能維持在某種「生態平衡」的狀態。若人類奢望能完全戰勝病毒,病毒才會反過來狠狠教訓人類一頓。
人類傾軋 病毒乘虛而入
另一名資深的傳染病學者杜布斯(R. Dubos)同樣採取生態學的觀點,但他就更著重人類社會的內部生態。他特別指出,大型疫症的出現,常常伴隨不同階級和民族間的傾軋而來。例如天花毀去上億美洲人的性命,便是隨著歐洲人的入侵和略奪而發生;十九世紀肺結核的擴散,主要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急速都市化、長工時、僱用童工和營養不良有關。至廿世紀發達國家工人權利改善,加上市政衛生大型改革,亦是人類健康出現長足進步之時。
杜布斯的觀點,難免令人聯想到沙士和禽流感的情況。當中國逐步成為全球工業大國之際,貧富懸殊、工人保障不足、生態破壞、市政工作落後等問題亦陸續浮現;內地工人和農民付出的血汗,帶來了廉價生產力和物質豐裕,正好成為香港、上海等沿海城市繁榮進步的犧牲品。
面對沙士和禽流感種種傳染病威脅,除了怨天尤人外,我們又會否反省一下,在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,及建基於不平等和剝削的地域關係下,我們又能否奢望可以獨善其身?
R. Dubos and J. Dubos (1992) The White Plague: Tuberculosis, Man and Society, NJ: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.
W. McNeill (1976) Plagues and Peoples, NY: Doubleday.
人定勝天 物極必反
毫無疑問,「健康過渡」理論深深影響著人類對疾病的觀念、全球醫學研究的方向,以至公共衛生資源的分配。但在過去廿年,各地傳染病大有死灰復燃的趨勢,難免令人重新反省,人類社會的健康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五、六十年代的現代化觀念,顯然高估了人類控制自然環境的能力,低估了生態循環和基因突變的複雜性。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,生態破壞、抗生素的濫用、病毒變種等因素,均與新病毒散播有密切關係。這不禁令人要問,當人類肆意耗用和損害地球資源之際,大自然會作出怎麼的回應?
芝加哥大學的歷史學者麥尼爾(W. McNeill)是最早提出疑問的人之一。他從人類歷史長河的角度,重新審視人類與疾病的關係,在他看來,人類只是地球上眾多生物之一,彼此互相依存,互為影響,世世代代都是如此。
病毒追求生態平衡
早在《Plagues and Peoples》(1976)一書中,麥尼爾特別關注到經濟發展和病毒傳播的關係。例如當人類祖先大規模開發灌溉系統,亦是水中寄生蟲散播之時;當人類展開遠程貿易,亦將疫症帶到全球不同角落;都市化大大增加人口密度,亦助長呼吸疾病和性病的擴散。
麥尼爾指出,若從病毒求生的角度出發,它們也希望和人類「和平共存」,因為大規模滅殺人類,它們同樣失去可供依附的載體。因此,假如人類生活模式沒有出現突變,病毒也不會突然肆虐或沉寂,彼此往往能維持在某種「生態平衡」的狀態。若人類奢望能完全戰勝病毒,病毒才會反過來狠狠教訓人類一頓。
人類傾軋 病毒乘虛而入
另一名資深的傳染病學者杜布斯(R. Dubos)同樣採取生態學的觀點,但他就更著重人類社會的內部生態。他特別指出,大型疫症的出現,常常伴隨不同階級和民族間的傾軋而來。例如天花毀去上億美洲人的性命,便是隨著歐洲人的入侵和略奪而發生;十九世紀肺結核的擴散,主要和工業革命帶來的急速都市化、長工時、僱用童工和營養不良有關。至廿世紀發達國家工人權利改善,加上市政衛生大型改革,亦是人類健康出現長足進步之時。
杜布斯的觀點,難免令人聯想到沙士和禽流感的情況。當中國逐步成為全球工業大國之際,貧富懸殊、工人保障不足、生態破壞、市政工作落後等問題亦陸續浮現;內地工人和農民付出的血汗,帶來了廉價生產力和物質豐裕,正好成為香港、上海等沿海城市繁榮進步的犧牲品。
面對沙士和禽流感種種傳染病威脅,除了怨天尤人外,我們又會否反省一下,在這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,及建基於不平等和剝削的地域關係下,我們又能否奢望可以獨善其身?
R. Dubos and J. Dubos (1992) The White Plague: Tuberculosis, Man and Society, NJ: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.
W. McNeill (1976) Plagues and Peoples, NY: Doubleday.